中小企業2017供應鏈金融如何存活?發表時間:2017-03-06 16:01 中國經濟正經歷深度調整期,面對實體經濟一片萎縮,廠商、銀行、物流、供應鏈、商貿、電商、互聯網金融紛紛布局供應鏈金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供應鏈金融在2016年都有哪些新的走向? 首先,國家多部委頻頻發布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政策 2016年2月16日,央行、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專門提及“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還提到“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推動大企業和政府采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融資”等內容。 其次,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商紛紛進軍供應鏈金融 2016年9月18日,阿里旗下的菜鳥網絡宣布聯合螞蟻金服旗下的網商銀行正式上線供應鏈金融產品,單筆較高可貸3000萬元。 后,行業巨頭布局紛紛搶灘供應鏈金融 眾多傳統行業巨頭紛紛將眼光瞄準“供應鏈金融”,例如海爾、格力、TCL、美的、聯想、海航、新希望六和、富士康等行業大佬均開始搶灘供應鏈金融市場。 產業巨頭由于居于產業鏈的焦點位置,對上下游的商流、資金流有絕對的掌控,所以做供應鏈金融在風控上有著天然的優勢,產業巨頭將目光鎖定供應鏈金融,通過導入供應鏈金融可以改善上下游緊繃的資金鏈關系,現代商業的競爭已經不再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只有整個供應鏈鏈條上的企業的四流順暢后整條供應鏈才會具備競爭優勢,也就達到了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所著《互聯網供應鏈》中所描述的“我的是你的,你的還是你的”的境界。 在供應鏈金融市場爆發式增長的當下,2017供應鏈金融發力點在哪里?銀行業、互聯網巨頭、產業巨頭、網貸平臺等幾股主要的力量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各自的優勢不同,未來將呈現怎樣的發展局面? 發展供應鏈金融的核心。相對于個人端的信用分期、信用貸款以及通過場景進行延伸的金融服務之外,還有一個針對小微企業或者小微企業主的個人經營類貸款和供應鏈金融貸款,也成為了很多針對B端服務平臺的著力點,因為依托供應鏈可以很好地解決風險的鏈條化管理,通過行業性力量主導、培育出獨特的差異化信用生態。 當下供應鏈金融需要順應整個產業生態的發展,作為產業模式升級的自然演化,需要踐行“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因為只有具備深厚的行業根基和積累,才能顛覆傳統金融/傳統信貸“基于金融而金融”的固有范式,真正走自償性貿易融資的發展之路。 而且不應單純局限在融資,還應整合商業銀行整體服務功能,除融資之外,向賬戶管理、現金管理、投貸聯動等領域衍生,以實現多元化的綜合性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即不僅借助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現金管理等產品滿足客戶的投融資需求,更要通過交易和渠道的整合,幫助客戶產供銷渠道的暢通和拓寬,提升產業流轉效率和效能。 企業與金融創新有機結合的載體。供應鏈金融的興起在于其能有效解決傳統供應鏈中的產融分離以及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在以往的業務運作中,因為“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身處上下游的中小企業面臨著經營成本相對較高的業務痛點,需要切實有效的銀行信貸資金介入模式。 而作為產業鏈核心的大型企業集團,由于庫存、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等因素的配合,能幫助銀行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點問題,同時借助自身的資信,幫助上下游企業實現信用增加。 供應鏈金融的出現,恰逢其時地疏通了上下游業務的阻塞,盤活了整個產業鏈條,被證明為整合產融關系解決問題的有效模式,使得原來很多被屏蔽在銀行傳統信貸服務范圍外的長尾客戶獲得了銀行融資資金。 從銀行融資服務角度分析,供應鏈金融還成為企業創新與金融創新有機結合的載體,可有效實現企業與銀行的互利共贏。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核心企業近年來逐漸將創新重心從單純的減少自身資金占壓,轉變為不斷提高供應鏈整體現金流的穩定性和運行效率。而銀行進一步加大業務創新步伐,著力于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和購銷交易情況的動態跟蹤,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方案。 產融結合的商業生態系統。基于產業鏈中真實的貿易背景,供應鏈金融呈現出交易封閉性、自償性,資金流向明確,以及風險相對可控等特點。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和應用,依托物聯網等技術,能夠變革銀行的信用體系,防范經營風險,提升管理效能及改善客戶體驗,使得銀行更加有效的對風險進行管控,滿足銀行日益提高的風險管理需要。 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線上化趨勢將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并打破了傳統商業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進而大大拓寬了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范圍邊界。同時通過大數據在供應鏈金融業務領域的應用可以快速地幫助各參與主體進行大量且非標準化的交易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管理。 供應鏈金融在不同行業的應用,必然衍生出不同的行業特性,這將促使供應鏈金融向更垂直細分、更精準、更專業的方向發展,產業在線金融的綜合服務將逐漸走向成熟。 供應鏈金融未來的一個發展大趨勢是做成產融結合的生態系統大平臺。未來,由平臺模式搭建成一個產融結合的生態系統,不再是單向流動的價值鏈,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贏的商業生態系統。 |